“某趣阁”最新网址:http://www.mouquge.com,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
当前位置:某趣阁 > 历史穿越 > 豫亲王舒爽日常(清穿) > 《豫亲王舒爽日常[清穿]》TXT全集下载_17

《豫亲王舒爽日常[清穿]》TXT全集下载_17(1 / 1)

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
好书推荐: 变O后,我和顶流相爱相杀 渣夫欠收拾 重生回到八年前 都市妖精拯救计划[快穿] 重生八零之女首富养成计划 第二次失忆 这只狼狗有点奶[穿书] 穿书暴富后我踩翻修罗场 虐渣能手[快穿] 深渊国度

多铎一听这话,只觉得皇太极这人太贼了点,若是赢了,那功劳是皇太极的,若是输了,背锅的则是自己和父汗努尔哈赤,努尔哈赤已经死了,挨骂的还不是只有自己一个?

多铎心中暗暗骂了皇太极两句。

不免有人提出疑虑,可皇太极去意已决,谁也阻拦不了。

其实这是一个很冒险的决定,在今日凌晨,皇太极劫到了袁崇焕送给赵率教的一封信,说是昨日满桂打了败仗,可要赵率教不必担心,朝鲜和蒙古的援军马上就到了,到时候齐心协力,定能一举灭了金国。

呵,真是好大的口气!

众人听了这话,自然是嗤之以鼻,可也不免有些担心起来,明廷也好,朝鲜也好,还是蒙古也罢,都是金国的手下败将,只是……这三支队伍加起来,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实力的。

俗话说得好,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!

这下子,可是轮到莽古尔泰不答应了。

从前人人都觉得跟着皇太极一起去宁远城不安全,如今一看是留在锦州不安全,到时候三国围剿,就算他们有三万将士,打起仗来还是没多少胜算的。

更何况朝鲜才在他们手上吃了瘪,岂不是拼了命的打仗?

皇太极却说此事已定,再无回旋的余地。

两日之后,多铎则跟着皇太极,带着三万将士,两万稻草人上了路。

宁远城距离锦州并不算远,两三日的时间就能赶到。

其实皇太极也好,还是多铎也罢,都已经看清楚了,锦州只不过是辽东防线的一个点而已,更重要的地方则是宁远城,要是能在这里赢得胜利,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。

可这里,注定会比锦州更难打。

这一路上,多铎就没看到皇太极笑过,他脸色沉沉,那是会很影响将士的士气的。

多铎只能开导道:“大汗放心,我觉得朝鲜和蒙古并不会派兵来的,您想啊,朝鲜前不久在吃了败仗,如今又受旱情影响,只怕不会冒冒然出兵,蒙古的情况,比朝鲜好不了多少。”

其实他想来想去,觉得其中也会有诈。

皇太极用眼神示意他继续说下去,多铎继续道:“况且明廷与我们实力相差悬殊,若是我们打赢了,朝鲜与蒙古会怕我们找他们算账的。”

其实两国结为盟友,看重的不过是利益罢了,利益当头,谁又会顾得上谁?

第50章

多铎笑了一声, 颇为自信道:“所以我们一开始制定的计划没错,先让袁崇焕放松警惕, 让他们出兵攻打锦州, 到时候满桂与赵率教放松警惕, 我们攻下锦州, 一步步吞并辽东, 踏平明廷对我们而言岂不是如同瓮中捉鳖?”

这也是他琢磨了几日才琢磨出来的。

他不愿意伤害别人, 可若是两国交战一直这样拖下去, 死的伤的更是无数,还不如速战速决。

多铎眼神清明,语气笃定,总算是给了皇太极一些信心,“如此那就最好不过,只希望我们能够早日打赢胜仗回去。”

到了宁远城门口, 城门依旧是紧闭的, 因害怕红衣大炮, 所以皇太极率兵退居五里地之外,因为红衣大炮的射程就是五里地。

锦州都有数量不少的红衣大炮, 就更别说宁远城了。

八旗将士都快打到城门口,袁崇焕也急了, 他并非武将出身, 却胜在心思缜密,被皇上夸赞为“用兵鬼才”。

可如今这位鬼才也有点摸不透了。

这些年,袁崇焕一直在研究金国的打仗路数, 按照他的了解,皇太极劫到他给赵率教的信之后,应该会按兵不动,而不是会率几万精兵来到宁远城的。

而且,他非常确定皇太极是看到他信上写的内容。

就算是要来,按照皇太极的性格,也该吃了败仗、走投无路之下才会过来的。

一向料事如神的袁崇焕也陷入了沉思之中。

他是辽东主帅,如今他的一举一动关系重大。

袁崇焕打算等等看,金人向来好战,若能主动引皇太极出战,红衣大炮一出马,他们的胜算就能大很多。

只是袁崇焕等了两三日,每日据探子来报,八旗将士每日都是躲在营帐里不出来,要么就是将士们去截断河流,要么就是派兵守在每一道城门口、以防有人出入或是粮食送进去。

袁崇焕更加看不懂了。

不过袁崇焕之所以能被明廷皇上称为“用兵鬼才”,还是有道理的,等到第五日,多铎正在酣睡中时,就听苏和泰急匆匆进来,“小贝勒,宁远城门打开了。”

多铎一听这话,一个激灵就醒了。

其实他每日守在宁远城外,说着是不用打仗,不必担心有所损伤,实际上他这心里也不踏实,总是七上八下的。

他只以为苏和泰弄错了,再问一遍,苏和泰还是那句话,“袁崇焕将宁远城城门打开了,不仅打开了,还极为猖狂,更是……更是给咱们下了一封战书。”

这封战书上面的内容写得极为不敬,首先说努尔哈赤战死是活该,接着又说他们金国人都是强盗,最后还说这次一定要将他们打的满地找牙,要他们从哪儿来滚回哪儿去。

不过这话,苏和泰可不敢说。

多铎揉了揉眼睛,直奔皇太极营帐。

此时此刻的皇太极手中捏着战书,气的浑身发抖,虽说在努尔哈赤去世时,他嚎过两嗓子,掉过几滴眼泪,可想着自己能继承大统,心底还是高兴的,孝顺他算不上多孝顺,可如今却还是气的不行——袁崇焕这般羞辱努尔哈赤,羞辱他们,岂不是将他这张脸踩在地下?

见多铎进来了,皇太极扬声道:“袁崇焕都欺负到我们头上来了,打,给我狠狠地打!”

连他这般隐忍的狐狸都觉得咽不下这口气。

多铎却觉得此事有诈,忙道:“大汗,不要冲动!”

皇太极看了他一眼。

多铎忙道:“从前每次打仗明廷都是唯恐避之不及,今日为何会挑衅我们?只怕其中有诈!”

“就是有诈那又如何?明廷将士都是些废物,我们怕什么?”皇太极已穿好盔甲,直接带人就往外头冲,更是扬声吩咐道:“今日出战一万将士,杀他袁崇焕片甲不留。”

今日算起来应该是以一敌三,可从前便是八旗将士以一敌十都是赢过的。

多铎也顾不得什么,忙追了上去,可等着他追出去的时候,皇太极已经骑马走了。

多铎随便找了匹马追了上去。

只是皇太极骑的是汗血宝马,他随手找的是一将士的马,等着他追到宁远城下时,两军已对峙,正欲开战。

多铎这下明白了,其实皇太极在接到战书的时候就是打算出战的,却是怕自己出言反对,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所以才没说,带着两黄旗杀了过来。

自己虽来了,却还是迟了。

多铎却不愿放弃最后的希望,身后的将士呐喊声不断,他扬着嗓子道:“大汗,此事必定有诈,今日满桂、孙祖寿、祖大寿都在,只怕我们没有多少胜算。”

“多铎啊,去年父汗攻击宁远,没有攻克,锦州我们也没有攻打下来,现在敌人就在我们眼前,难道我们要退兵吗?”皇太极如今只觉得胜券在握,“袁崇焕在信中写的清楚,今日是骑兵作战,两军交战,袁崇焕怕误伤明廷将士,定不敢动用红衣大炮,这对我们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!”

多铎看着明廷为首的几个将军皆是面带笑意,更觉得不对,“大汗,此事还得从长计议……”

皇太极一向都很自负,自负的如今只想着一展雄风,当即直接下令将多铎绑回去。

可到底是小贝勒,将士们不敢下重手。

多铎就算是被人押着,可也还是止不住喊着——大汗,不能轻举妄动啊!

可是,回应他的是将士重逢的呐喊声,还有战马狂奔的声音。

皇太极到底没有做的太过分,好歹还要苏和泰陪着他一起回去的,回去之后,多铎则被关在营帐之中,四周皆有两黄旗将士把守,他是插翅难飞。

多铎仿佛如热锅上的蚂蚁,听着远处传来的厮杀声和呐喊声,心急如焚。

苏和泰却与皇太极一样天真,只道:“小贝勒着急什么?这一仗我们必胜。”

天真!

真的是天真!

多铎真的想撬开这一个二个的脑袋,看看这里面是不是装的都是浆糊,“袁崇焕用的这是激将法,他与我们交战多次,难道不知道我们八旗将士的实力吗?他知道,他比谁都清楚,可就是这般,他还是执意出战,只怕是有必胜的决心!”

依他对袁崇焕的了解,袁崇焕是不会做没有把握的事。

苏和泰道:“可是明廷将士如草包一般,根本就不堪一击……兴许是袁崇焕高估他们了。”

“不,不会的!”多铎脑袋飞快转着,只巴望着能不能想到什么好办法,“明廷将士不堪一击,可这几年袁崇焕在宁远城多年,肯定是培养出可用之人来的。”

说到这儿,他突然灵光一闪——关宁铁骑!

对,就是关宁铁骑!

将才他过去劝皇太极时,站在几位将军身后的正是身着银色盔甲的关宁铁骑,而且他们手上拿着的并非刀剑,而是一种略微怪异的东西,看着有点像棒槌,上面还带着刺。

那如此说来,上次莽古尔泰绞杀那些人,根本就不是关宁铁骑?

完了!

他们上当了!

多铎千算万算,没想到他们还是中了袁崇焕的圈套,厉声道:“快,你快去让镶白旗将士准备准备,马上准备出战,还有那两万稻草人,也命人拖出来,到时候让它们坐在战马上,将它们串成一串挂在战马上,先准备好。”

他一叠声吩咐下去,只想到了这个弥补的办法。

皇太极说得对,两军交战,袁崇焕怕误伤自己人,肯定不敢冒冒然使用红衣大炮的。

可如今关宁铁骑不是一般的将士,两军交战八旗将士一不定能占据上风,如此一来,皇太极肯定是要派援军过来的。

这个时候,红衣大炮就能派上用场了,直接拿大炮轰前来援助的将士,如此一来,八旗有多少将士就能死多少将士!

多铎在这一刻是很佩服袁崇焕的,不过他没时间多想,要苏和泰即刻下去准备。

苏和泰听他这么一分析,也觉得有点不对劲,带着建功立业的心忙下去了。

多铎在营帐之中觉得度日如年。

到了傍晚的时候,这场仗终于结束了。

和多铎料想的一样,皇太极败了,损伤两黄旗三千将士,一个旗营近一半的将士数量,而两黄旗中个个皆是佼佼者,打仗的一把好手。

苏和泰也回来了,脸上的神色也不大好看——果然和小贝勒您想的一样,那些关宁铁骑身形高大,打起仗来像是不要命似的,属下一打听,这才发现不对劲,原来这些将士都是辽东人,从小生在辽东,长在辽东,对他们来说,这里是他们的家,若是打败了,家人老小都保不住。

而且他们用的武器也和寻常用的不一样,用的叫什么三眼火铳,又能当枪打,又能当棒槌,打的好不得,这东西还能冒出炸药来。

最开始的时候,两黄旗将士还胜券在握,没想到不到半个时辰就已经不行了。

大汗见了,则命人回去喊援兵,属下照着小贝勒您的吩咐,先将那群稻草人拖了出去,果真和您想的一样,袁崇焕那狗贼拿出来红衣大炮,咱们那两万多的稻草人,全被他们轰成了稻草。

明廷的红衣大炮轰了一阵发现不对劲,便停止进攻,属下就按照您的吩咐,镶白旗将士混在稻草人中杀进去。

如此往返几次,镶白旗和两黄旗的将士都杀了进去,这才将那些将士救了出来,可就算是这般,还是死了三千多人。

第51章

多铎听到这话, 反倒还长吁了一口气。

要是他没有记错的话,历史上的这一仗金国几乎是全军覆没, 六万多人啊, 死伤大半, 用血流成河来说并不过分。

多铎问道:“咱们镶白旗的将士可有伤亡?”

“镶白旗将士有几百人受了伤, 并无大碍, 将养一阵就好了。”回想起今儿打仗的情形, 到了现在苏和泰还觉得心有余悸, “若是咱们镶白旗将士一开始就冲进去,只怕也没什么好下场,他们过去的时候,我见着关宁铁骑已经体力不支,他们那铁棒槌好像也不能冒火,所以这才平安无事。”

说着, 他更是忍不住嘀咕道:“袁崇焕这崽子还是有点本事的!”

上一次老汗王攻打宁远城时虽败了, 却是败在红衣大炮之下, 那些明廷将士宛如洛鸡崽子似的,一打就散, 一散就跑,一跑就完了。

多铎问他, “大汗如今在哪里”

苏和泰道:“大汗回来之后一个人呆在营帐里, 到现在还没出来了。”

多铎则去找皇太极了。

因着今儿多铎也算是立下了大功一件,营帐门口守着的两黄旗将士早就被撤走了。

从前的多铎对生死没什么概念,每次听那几位贝勒提起来打仗死了多少人心中也只是惋惜一阵, 但是今日他见着一张张生活的面孔,有人断了胳膊,有人伤了内脏,有人……则直接被裹在草席上抬出去了。

多铎心里不是个滋味,快步到了皇太极的营帐。

此时此刻天已经擦黑了,营帐内黑漆漆的,并没有点灯,多铎进去后点了灯,这才见着皇太极一人坐在舆图旁,辫子散乱,盔甲也破了,脸上还带着血迹,一双看着舆图的眼睛是空洞无神,不知道在想些什么。

多铎喊了他一声,“大汗。”

皇太极这才木讷抬起头,看着是他来了,惨笑一声,“多铎,是你啊!”

如今已是将近六月,今年就没下过雨,傍晚时营帐里是又闷又热的,多铎道:“大汗,您要不先把盔甲脱了?我要人给您端盆水擦把脸?”

皇太极摇摇头,眼神又落到舆图上。

良久,他才抚着宁远城这块位置,低声道:“我原以为今日可以赢的,我原以为我们能完成父汗的夙愿,到底是我太轻敌了,害的两黄旗损失了三千多个将士……多铎,你是对的。”

能从自负的皇太极嘴里听到一句夸赞的话实在是不容易。

可如今多铎关注的重点却不是这些,“大汗,事情都已经发生了,还说这些做什么?”

不过有一点多铎还是很庆幸的,那就是袁崇焕一开始并没有怀疑他们那两万稻草人是假的,若是这般,今日他们打仗的时候,袁崇焕应该也是派人去八旗驻扎的将士了。

锦州那边,阿敏在,莽古尔泰在,他们应该是早有防备,这一仗,应该是输不了的。

皇太极又是一声苦笑,“多铎,你不必劝我,我想要一个人静一静。”

话到了这个份上,多铎也不好再继续多呆,叫人给皇太极送了饭之后,这才离开。

多铎回营之后则歇下了,听着外头因疼痛难忍传来的呻/吟声,他是难以入眠。

此时此刻睡不着的不仅是他一个,还有袁崇焕和明廷的这些将军们。

袁崇焕原本算的今日是能够大胜特胜,却没想到是小胜一场,不,他们连小胜都算不上,还不知道锦州那边如今是个什么动向,就算是有将士快马加鞭送信过来,这信儿也只能明日早上才能收到。

最气愤的要数满桂了,这位将军打小打仗便是无往不胜,可自从碰上了八旗将士,便再没赢过,说他做梦都想战胜金国都是一点都不为过的,“……今日我看那皇太极狗贼显然是上当了,怎么后来又杀出那些稻草人来?这办法真不是人想出来的!”

他们就算是有红衣大炮,可数量也是有限的,总不能明知道那些将士都是“稻草人”,还非拿大炮去轰吧!

偏偏这些狗贼又狡猾得很,将士和稻草人真真假假混着来,他们发现不对,拿红衣大炮去轰,却发现轰的是“稻草人”,一停止轰炸,发现那些八旗将士又来了,简直是阴魂不散。

众人是七嘴八舌的,没一个不骂人的。

袁崇焕一直没说话,专心思考今日的事情,皇太极是信了的,要不然也不会冒冒然带将士冲进来,可后来……行军布置,则不会是出自皇太极的手笔,那就只会是多铎了!

想着那个聪慧过人的小子,袁崇焕更是五味杂全,这人若长大了,一定是他们最大的对手!

很少有人能算到自己的想法,便是跟在他身边多年的副将都没这个本事,偏偏多铎猜到了,还能在最快的时间里找出应对办法来,而且从那些“稻草人”看来,只怕多铎一开始就准备好了。

袁崇焕只觉得头疼。

他想到锦州的情形,不免更头疼了。

原本他想的是金国没留多少人驻扎锦州,直接派兵偷袭,此时赵率教打开城门,来个里应外合,打的八旗将士毫无防备,自然是能大胜一场。

可如今……只怕是难了。

袁崇焕分析完了今日的战况及战国,则休书送信回京城。

满桂却是很担心,嘀咕道——魏忠贤那狗贼只怕又有话说了,平日里哪里有好事哪里就有他,出了这等事,只怕屎盆子就要扣在咱们头上来了。

毕竟当初培养出几千关宁铁骑,斥巨资买了这批三眼火铳,袁崇焕他们不知道望着袁崇焕说了多少好话。

******

多铎这一夜睡得并不踏实,做了好几个梦,要么是梦到打仗,要么是梦到有人受伤,到处都是血……

一觉睡起来,多铎只觉得比没睡还累。

不过好在今儿一大早传来了个好消息,昨日的确是有明廷将士突袭,阿敏率八旗将士直接将他们打的落花流水,那赵率教轻敌,想着之前丢了面子,带着将士也杀了出去,却不想直接被莽古尔泰给活捉了,这人如今还关在营帐里头。

听闻这消息,多铎总算是在皇太极脸上看到了点笑意。

皇太极虽梳洗整齐了,可想必昨晚上一夜没睡着的缘故,看起来憔悴极了,连说了几声“好”之后,这才道:“他们真是没叫我失望!”

多铎心里也挺高兴的,活捉了赵率教,那就有资本同袁崇焕谈判。

袁崇焕虽镇守宁远城,却是这里的主帅,赵率教被扣在金国人手上,论起来,他也是有责任的。

但是他不知道皇太极心里的高兴到底有几分,好像人人都立了功都打赢了胜仗,唯独他一个人输了。

说出去,还是怪丢人的。

多铎笑着道:“是啊,赵率教虽不是将军,却也是明廷的官员。”

他没有给出任何实质性的建议,也不敢给。

皇太极斟酌片刻,只道:“我想着我们继续在这里驻扎,等到合适的机会再次攻打宁远城,多铎,你觉得如何?”

他还是想把自己丢失的面子给找回来。

多铎心里一沉,觉得自己还是高估了皇太极,历史上的皇太极一直等到八旗将士被袁崇焕打的爹妈都不认识,还舍不得走。

于皇太极而言,这一仗是他心中的执念,不,应该这样说超越父汗努尔哈赤才是他心中永远的执念。

多铎斟酌片刻,想着怎么说才不会伤害他如今脆弱的自尊心,只道:“大汗,我觉得不大合适,关宁铁骑并不是当初的明廷将士,他们骁勇善战打起仗来像拼命似的,而且他们还有红衣大炮,不管怎么说,我们的胜算都不大。”

其实他很想对皇太极说——大汗啊,我们死了三千多将士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。

若非那两万“稻草人”以假乱真,搞不好现在他们俩儿都被袁崇焕给抓住了。

皇太极并不愿意承认,“昨日那关宁铁骑也是损失惨重,若我们再次突击,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,并不是没有胜算。”

多铎沉默了。

他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。

如今的皇太极就像一个被愤怒冲昏头脑的小年轻似的,拜托,您也不看看您如今几岁了,怎么还这么冲动?

多铎实际上是更属意撤兵,趁机折身回去将锦州城拿下,至于宁远城,众人一起商量商量对策更为稳妥。

皇太极知道多铎这是不赞同的意思,其实如今不赞同的人占大多数。

今早上他接到代善送来的信,说他们已经占领了锦州,问他们驻扎原地可还好?

皇太极不知道该怎么回信。

他甚至能想到回去时众人那失望的眼神,当初阿敏一意孤行违背与朝鲜的盟约攻打朝鲜,便是胜了,金国上下也是颇有不满,别说他这还是败了……一想到这儿,皇太极就说脑袋疼。

多铎见他不愿多谈,则回去了自己的营帐。

在营帐里等着他的则有三封信,一封信是从盛京寄来的,是青格与马喀塔写给他的,青格如今已经会认字写字,虽认得不多,但写字还是没多少问题,碰上不会写的则要嬷嬷代笔。

第52章

多铎见着她们俩儿送来的信心中总算是好些了, 青格在信中再三叮嘱他一定要小心,马喀塔则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娃娃, 估摸着是代表她自己吧!

第二封信则是多尔衮派人送来的, 不得不说多尔衮还是很聪明的, 料想皇太极会中袁崇焕的奸计, 只问多铎可好, 他们有没有碰上什么事儿。

第三封信则是袁崇焕写来的。

袁崇焕的信依旧是用箭射进来的, 按理说这封信本是该给皇太极过目之后才送到他手上来, 可经过昨日一战,多铎在军中已是颇有威望,镶白旗的将士见到信,便直接来找多铎了。

袁崇焕在信上依旧是将多铎大肆夸奖一番,多铎敢保证,若是袁崇焕当着他的面这样夸赞他, 他会不好意思的, 到了最后更是提出一个要求来, 可否在城郊见一面?

多铎:????

他只觉得这位袁将军的脑子是不是有点不好使,是把他当傻子, 还是将自己当成了傻子?

两军交战的关键时候,不管是明廷将他捉住了, 还是他们将袁崇焕抓住了, 那都不是闹着玩的。

多铎只觉得他在胡闹,可在觉得胡闹的同时还觉得有一点点心动。

袁崇焕还欠他一个条件了。

他从未想过要袁崇焕帮他们做任何事,从始至终他的目标都是袁崇焕这个人, 这等人才,若归顺他们,只怕金国一统天下的时间能往前提前好几年。

多铎权衡再三,还是拿着信去找皇太极了。

皇太极这个时候还在同副将商量怎么攻打宁远城最合适,在这方面,皇太极真的是倔强又坚强,坚强的让人觉得……脑袋疼。

如今的多铎早已不再是那个整日无所事事的消散小贝勒了,他可是有身份有地位了,将才过来的路上,两黄旗将士见他都是毕恭毕敬的,从前的多铎可是没这待遇,谁叫多铎是他们的救命恩人呢?

进了营帐,两黄旗的副将对多铎也很客气。

多铎看着皇太极道:“大汗,我有件要紧事的事儿和你说。”

他很少有这般慎重的时候。

皇太极屏退众人,多铎这才将这封信拿出来。

这一刻,多铎总算是在皇太极脸上看到了点笑意,笑的还十分开心,他知道,皇太极肯定又算谋划什么。

果然,皇太极拍着多铎的肩膀道:“多铎,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!”

多铎反问道:“大汗是想要借着这个机会将袁崇焕抓起来吗?”

皇太极微微颔首,脸上的表情显然在道——此时不抓袁崇焕,难道还等着过年吗?

多铎却笑着道:“大汗,可是将袁崇焕抓起来之后呢?袁崇焕的确是个用兵奇才,可明廷却不止只有他一个人才的,还有他的老师孙承宗、满桂、祖大寿……这一个个都是厉害之人,抓了一个袁崇焕,好像意义并不大。”

“而且袁崇焕既然敢来,想必定是做了万全的准备。”

“既然不一定有十足的把握能杀了袁崇焕,为何不想办法将他收为己用?这比杀了他岂不是更有用?”

皇太极顿时被他的想法吸引了,“你的意思是让袁崇焕效忠金国?可是袁崇焕这人看起来是冥顽不灵,只怕难以说服。”

多铎其实有些懂他们的想法,若背叛明廷于他们而言就像是汉奸一般,不仅背叛了朝廷,还背叛了所有明廷百姓,“可若是袁崇焕对明廷忠心耿耿、鞠躬尽瘁,明廷皇上却想杀了他,大汗觉得他会不会因此寒心?会不会不愿再效忠明廷?”

正是因为了解袁崇焕的为人,所以他才更心疼袁崇焕最后落得那样一个下场,实在是太可惜,也太可怜了。

“你的意思是,袁崇焕最后会被人算计?”皇太极低声道:“这事儿,也是父汗告诉你的?”

他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这一次多铎表现的太过聪明了,定是有高人在背后指点,那个人除了他们死去的父汗,他实在想不到别人。

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,他觉得多铎的意见就很有参考价值。

实际上如今很多将士都说小贝勒乃是故去大汗努尔哈赤转世,毕竟打从努尔哈赤一去世,多铎就像是变了个人似的。

于是啊,这一个个人顿时对多铎是更尊敬了、

这些流言蜚语对皇太极而言是极为不利的,可如今却顾不上这些。

多铎一愣,没想到皇太极一大男人居然神神叨叨的,丝毫不犹豫,点了点头,“对,这是父汗的意思。”

如今他面对着皇太极说起这些话来,好像是越说越顺溜,没办法,对皇太极这样的人,就要用不同寻常的办法,“袁崇焕此人若是能投靠我们是最好不过,他对明廷的几个将军、明廷的局势都了如指掌……大汗,我觉得不妨可以试一试。”

皇太极有点犹豫,想了许久最终还是点了点头。

赌一把吧,昨日他没听多铎的就输的惨烈,这一次暂且相信多铎。

多铎回去之后先给马喀塔、青格还有多尔衮回了信,这才斟酌着给袁崇焕回了一封信,直说见面的时间与地点。

他之所以将见面的时间与地点交给袁崇焕定,是因为只要一出了宁远城大门,就算是有人保护,袁崇焕的处境依旧是十分凶险。

况且他们见面的时间和地点约定了,在此之前多铎肯定是会派人侦查一番的。

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。

袁崇焕将时间定在了三日之后,地点是城郊半山腰的一个凉亭中,这地方甚好,地势开阔,一览无遗,若有个什么风吹草动能够一眼看见。

多铎答应了。

到了傍晚的时候,多尔衮的信也来了。

如多铎想的一样,阿敏和莽古尔泰等人知道皇太极冒冒然出兵、还打了败仗,一群人将皇太极骂的是狗血喷头,可骂有什么用?该发生的都发生了,局势已经定了。

多尔衮更是在信中说他们一行人已进了锦州城内,按照阿敏和莽古尔泰一贯的规矩,自然是烧杀抢掠,好在从前皇太极是再三叮嘱,他们没啥人,可该抢的、该霸的,一样都没少。

多铎见了,又是一声长长的叹息。

金国既想要一统天下,民心是最重要的,按照阿敏和莽古尔泰这种强盗做法,也难怪等着金国入主中原,不知道有多少人想着反清复明了!

这三日,多铎总算是能过得安生点了,因皇太极不知道袁崇焕到底打的什么主意,在多铎与袁崇焕没见面之前,他根本不敢冒冒然有所行动。

可这三日的时间里,皇太极就过得不太好了。

首先要接受锦州一封信接一封信的抨击,就连代善脾气那么好的人,都在信中说皇太极“实在是太激进了”。

得,皇太极没办法否认,谁要他打输了?

没想到有副将说这些日子两黄旗一扫从前的倨傲,居然对多铎赞不绝口,更有甚者还说多铎乃是老汗王努尔哈赤转世,世人多愚昧无知,说的人多了,一传十十传百,假的也成了真的。

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
新书推荐: 综影世界夺美,我绑定了主角 官府发娘子,我竟领到前朝公主! 带着嬴政反大秦! 大明:都是皇帝了,谁还当木匠 红楼之开国篇 大唐:贬你去封地,你直接不装了 大夏第一毒士,从废相开始 大明文魁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 初唐峥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