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某趣阁”最新网址:http://www.mouquge.com,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
当前位置:某趣阁 > 历史穿越 > 唐朝小闲人 > 分节阅读 1425

分节阅读 1425(1 / 1)

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
好书推荐: 穿成游牧女首领 穿成乱世里的大美人 全服最强辅助[全息] 冒牌县令之天下争锋 我穿越在火影世界的日子 和离我是专业的(快穿) 穿越晚明之铁血帝国 位面穿梭之反派公子 霸总偏要宠她[穿书] 某黑科技的时空穿梭

d今又帮助朕消灭了高句丽,助我中原子弟,报仇雪恨,朕心里真是感激不尽,还请司空受朕一礼。”

说着,他拱手一礼。

如今的礼仪,皇帝本就应该向宰相还礼的,两者地位差距还没有那么大,是从元朝开始,那宰相才变得跟皇帝的家奴一样,因为元朝的统治都是一群文盲加流氓,他们哪里懂得什么礼仪,他们本来也就是家族统治,将军都是他们的家奴出身,何况宰相,不幸的是,明朝继承了元制。

“岂敢,岂敢。”

李绩诚惶诚恐,一揖到地,差点没有将脑门撞在地板上。

李治又赶紧扶起李绩来。

李绩非常谦虚道:“陛下,其实能够消灭高句丽,臣不敢居功,韩尚书、苏将军他们才是厥功至伟,若非他们,此战难以获胜。”

“韩艺”李治只觉非常诧异,苏定方他能够理解,但是韩艺只是后勤总管而已,问道:“此话怎讲”

李绩又将韩艺如何用计破平壤的过程告诉了李治,如果苏定方他、韩艺他们没有攻破平壤,那么此次出征肯定还是不能达到目的。

这个他一定得说清楚,因为当时李治是让他撤退的,虽然当时他有足够的理由回去支援苏定方,但这是非常敏感的,不能隐瞒不上报。

李治根本没有想到这层面上,听得不禁哈哈大笑,道:“看来当初司空建议朕让韩艺担任这安抚大使,乃是一步妙棋呀”可是说着,他突然又叹了口气,道:“可惜朕未能顾好家里,险些就葬送了这大好机会,朕真是愧为人君啊”

李绩忙道:“陛下切不可这么说,其实此事也怪老臣,老臣当时就应该提醒陛下的,因为我军精锐尽出,吐蕃极有可能会铤而走险,在西北作乱,可惜老臣一心只顾着攻打高句丽,却忽略了吐蕃,老臣才是罪该万死。”

李治摆摆手,道:“司空有所不知,其实当时有人已经料到了。”

李绩道:“何人”

“崔戢刃。”

“崔戢刃”

李绩有些惊愕。

李治点点头,又将崔戢刃的计谋告诉了李绩,然后又叹道:“可惜朕当时不敢派出关中守军,还险些气昏了头,杀了裴行俭,要真是这样,西北之地,以及吐谷浑恐怕都已经被吐蕃占去,朕也无颜面对父皇和高祖。”

其实李绩都已经知道了,包括商人抵抗住吐蕃大军,对此他也感到不可思议,这真是神来之笔,但是他也能够理解李治,当时朝中没有一个统帅在,李治当然是选择保守的策略,万一将长安给赔进去,那这仗打得都不能用血本无归来形容。

李治又问道:“司空,如今朝中分为两派,许侍中、卢尚书建议朕与吐蕃谈判,休兵,但是韦中丞他们却建议出兵吐蕃,朕一时也拿不定主意,不知司空怎么看”

李绩立刻道:“陛下,老臣乃是一介武夫,若陛下命令老臣攻打吐蕃,老臣自当领兵前去,但是出兵与否,非老臣所擅长的,陛下应该多参考卢尚书、韦中丞他们的建议。”

李世民在位时,他还经常嚷嚷几句,那是因为他知道,当时有房玄龄、长孙无忌、魏征他们在,他嚷嚷几句,李世民也不见得会听他的,可是如今这情况就不同了,他地位太高了,他要嚷嚷几句,那就很可能会左右李治的想法和朝堂的局势。

而且,他刚刚消灭高句丽,如今又马上建议李治出兵吐蕃,等于这军权就一直握在他手里,万一还要将吐蕃给灭了,这可就是天大的功劳,李治还真是封赏不起了,唯一的出路,就是黄袍加身,故此他连灭高句丽的功劳都推倒韩艺、苏定方他们身上,这功劳其实对于他没有太多意义,他已经位极人臣,实在他低调,不然的话,岂容许敬宗在那边嚣张,这没法往上升了,灭高句丽也只是他的一个梦想。

李治稍稍感到有些失望,他没有想到那么长远,他对于李绩是非常信任的,又道:“朕想派司空去吐谷浑统军,不知司空意下如何”

李绩道:“陛下,老臣刚刚归朝,对于吐谷浑的情况,远不如王方翼他们清楚,既然他们做得这么好,陛下何不就相信他们一次,让他们去对付禄东赞。陛下,老臣年事已高,只怕不能常伴陛下左右,陛下应该给这些年轻将军一些机会。”

李治点点头,心中却是一阵伤感。

与李绩交谈之后,李治心事重重的回到了寝宫。

武媚娘迎上前来,道:“陛下,司空是如何说得”

李治摇头一叹,将李绩的意思告知了武媚娘。

武媚娘听后,沉吟少许,突然道:“陛下,臣妾对于此事倒是有些看法。”

李治诧异道:“记得这事朕先前就问过你,可你说此乃军国大事,你不是很了解。”

武媚娘苦笑道:“臣妾先前那么说,那是因为臣妾认为这事事关重大,一定得先问问司空的意思,如今司空也没有表态,臣妾才敢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。不过陛下,臣妾还得有言在先,臣妾的看法,陛下听听就是了,若是觉得不妥,那就当臣妾没有说过。”

李治道:“你先说来听听。”

武媚娘便道:“西北局势之所以能够逆转,主要是在于当地商人和百姓的支持,可是他们为何要这么做,无非就是他们对于我大唐的统治非常满意,他们非常喜欢韩艺提出来的西北计划,不想再改变,但归根结底,他们还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而战斗。

可如今因为这百姓、商人都去打仗了,这西北的一切发展全部停滞下来,倘若继续打下去的,我们辛辛苦苦在西北建立的秩序,都将付诸东流,西北百姓的生活将会变得非常困难,他们是为自己的生活而战,而战争的结果,却是毁了自己的生活,那么他们必将又会为了自己的生活而战,到那时候,只怕西北又将陷入混乱之中。

他们如此忠心于陛下,陛下又何不为他们考虑一下,虽说主动去跟吐蕃讲和,虽然颜面有失,但是只要我大唐百姓生活得好,那么将来纵使吐蕃反复无常,他们也将如此今日这般无计可施。”

李治听得频频点头,“你说得不错,这仗是不能再继续打下去了,否则的话,西北民生都将会被拖垮,那么此战又有何意义”又略带埋怨道:“你若早说出来,朕也犯不着苦恼多日。”

其实在他看到李绩的时候,也觉得该停一停,因为李绩年纪不小了,没法像年轻那样,东征西讨,士兵也是如此,以疲惫之师出征,乃兵家大忌,此时应该论功行赏才是。

武媚娘道:“若其它得事,倒还好说,但这事,臣妾还真不敢妄言。”

李治笑道:“你也别谦虚了,你这一番话,可谓是一针见血,必须得赶紧休兵。”

武媚娘又问道:“那不知打算派何人去跟禄东赞谈判”

李治微微皱眉,道:“让卢承庆去谈如何”

武媚娘摇摇头,道:“我看卢承庆未必是禄东赞的对手,此番战争乃是吐蕃挑起的,而我们却主动去与吐蕃讲和,那禄东赞肯定会咄咄逼人,漫天要价,我看这任务只有一人合适。”

“谁”

“韩艺。”

武媚娘道:“韩艺与禄东赞交过几次手,知根知底,而且从未落得下风,此事只能让韩艺去跟禄东赞谈判。”

李治皱眉道:“可是韩艺如今还身在高句丽,若是吐蕃有意休兵的话,那也不需要韩艺赶回来。”

武媚娘道:“陛下可不要忘记,西北战事,乃非常规战事,如何褒奖西北的商人,如何让西北恢复过来,这可都需要韩艺来处理,朝中是没有人能够胜任的。”

西北商人不但捐钱,还亲自领兵前去,西北所有的事务都停了下来,花费了这么多钱,商人怎么恢复过来,商人要是破产了,大家就都失业了,那西北就完了,而且朝廷怎么也得给他们一个交代,人家虽然是主动的,但是朝廷肯定要给予表示,其实主要还是如何恢复西北的发展。

这些都需要韩艺,因为西北计划就是韩艺定的。

李治叹道:“你说得不凑,这事还真的让韩艺来处理。”

第1717章 火速回京

其实武媚娘这一番言论,是非常正确的,这战争可不是打架斗殴这么见,战争关乎着每一个百姓,统治者如果为了自己的颜面,拿着所有的百姓去斗气,那这个统治者绝对是一个昏君,或者说暴君,而且这种皇帝也铁定当不长久,在封建社会下,统治者与百姓都是非常暴力的,你暴力剥削我,我就暴力推翻你。

其实发动战争就只有两个原因,保护自己,掠夺利益。然而,唐朝想要吃下吐蕃,那是非常非常困难的,要知道吐蕃如今是往外扩张,若非唐朝几番相助,吐蕃早已经消灭了吐谷浑,统治了整个高原,可见它的军事力量是非常强大的,如果是在本土作战的话,那吐蕃将会更加强大,这就跟战国时期的秦赵一样,秦国虽是占有着优势,但是要吃下赵国,也绝非易事,最终也只能弄离间计。

但是禄东赞可不是廉颇,廉颇只是一个将军而已,禄东赞乃是一代枭雄,吐蕃上下谁敢撤换他你要撤换他,他先就将你给撤换了。

这么继续打下去的话,西北一定会垮,并且中原也吃不消,为了一个高原,不宜人居之地,付出这么大的代价,这明显就不划算。

故此在武媚娘的劝说下,李治是下定决心停战,面子毕竟不能当饭吃,而且李治也不是很在乎这些,他不知道装过多少回孙子。

正当这时,裴行俭的信也到了长安,一刚开始裴行俭忙着收复疏勒、于阗,没工夫跟李治汇报,如今大雪令两边战事停歇,裴行俭就赶紧向李治汇报情况。

李治看完这一封信之后,不禁神色黯然,面露哀伤之色。

裴行俭将来济的事,告诉了李治,希望李治允许来庆远将来济的尸首运回家乡安葬。

李治这才知道,原来是来济救了西北,并且来济在这场战争中以身殉国,可是要知道,先前他们都还准备调查来济与长孙无忌是否有勾结,这真是狠狠一个耳光打在李治脸上,你说人家造反,但是人家为了国家连命都不要了,这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
李治脸上是火辣辣的。

除此之外,裴行俭还建议李治与吐蕃讲和,休兵,这道理跟武媚娘说得是一模一样,不能再打下去,不然的话,西北发展将会停滞,甚至于倒退。

反而对于自己的功劳,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,比如说,收复疏勒、于阗等地。

裴行俭如今统帅四镇,手握重兵,而且离长安非常远,他其实可以借此巩固自己在那里的权力和地位,但是他却建议李治休兵,一旦休兵,他手下的兵就都得回去。

可见裴行俭是非常忠于大唐的。

李治心里非常感动,在这一回事上面,他是犯了不少错误,却是关陇集团的成员,帮他给弥补了过错,吐谷浑也是王方翼、赵持满,拿命在那里顶着,若非这些人,局势对于大唐将会非常不利。

李治就拿着裴行俭这封信,给枢要大臣们看,其实主要也就是给许敬宗他们看的,你们说裴行俭、来济谋反,人家以身殉国,以身报国,你比他们忠心,那你也去殉国啊。

许敬宗非常郁闷,他只是一个执行人员,你们要不拍板,他哪有这能力。

但是李治是君主,他们是臣子,锅当然他们来背,那句话怎么说来着,陛下圣明,臣罪当诛。

许敬宗也明白李治的意思,李治不是要怪罪他,也不是要恶心他们,只是在暗示他们,这长孙无忌谋反一案,就到此为止吧,不要再继续追究下去,剩下的那些人都是忠于朕,忠于大唐的。

那边武媚娘其实也觉得差不多了,该杀得都已经杀了,活着的,要不已经是一只脚也入土了,要不就是乳臭未干的小娃,他们掀不起什么风浪来。

裴行俭的这一封信,来济的殉国,其实基本也就宣告,长孙无忌已经成为过去。

李治先是追封来济为楚州刺史,允许安葬家乡,并且给予一品大员的葬礼,还恢复了来庆远他们的官职和一切荣誉、福利。同时,他也借着裴行俭的这一封信,在朝中宣布将要寻求停战。

但是这场战争是吐蕃挑起的,不可能让大唐先认错啊。

不过李治也知道,禄东赞肯定是不会主动认错的,因为吐蕃自始至终,并未向大唐宣战,大唐也没有去谴责吐蕃,但是就连长安的百姓都知道是唐朝是在跟吐蕃打,如果禄东赞认错了,那不就承认吐蕃不宣而战,且不说上不上和气,不宣而战,这是非常可耻的,大唐东征高句丽,早一年就提前宣战了。

许圉师就出了个主意,建议李治遣使去责骂白兰、弓月、处月。

李治听从了许圉师的建议,于是就遣使去问罪白兰、弓月、处月。

这一番痛骂下来,禄东赞那是心领神会,李治怎么可能还不知道是他出得兵,但是李治并没有说破,显然就是不想跟吐蕃全面开战。

其实禄东赞是早就不想打了,他也受不了呀,吐蕃可没有大唐富裕,他吐蕃出兵,主要是为了自保和争夺领土、人口,因为吐蕃还是奴隶制度,奴隶主打仗,当然是为抢奴隶,抢土地,而如今僵持在这里,什么也得不到,而且唐朝已经消灭了高句丽,李绩他们都回长安了,谁也没法彻底消灭谁,继续打下去,也只会两败俱伤,关键也没有什么意义。

禄东赞就赶紧遣使向大唐道歉,说白兰、弓月、处月受人挑拨,才冒犯李治的天威,我监督不

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
新书推荐: 综影世界夺美,我绑定了主角 官府发娘子,我竟领到前朝公主! 带着嬴政反大秦! 大明:都是皇帝了,谁还当木匠 红楼之开国篇 大唐:贬你去封地,你直接不装了 大夏第一毒士,从废相开始 大明文魁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 初唐峥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