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许敬宗他们在安排,我没有借口插手。这得看长孙延自己的造化,我认为如果他真得有能力,那他是能够躲过这一劫,而且我对此是抱有很高的期望。”
郑善行不屑的笑了一声,“我想得刚好与你相反,在这官场之中,若不死也只是上天的眷顾,这与个人能力的大小,道德的高低毫无关系,长孙一直以来兢兢业业的为国出力,为君分忧,可换来是什么”言语间满是讽刺之意。
韩艺笑道:“还是那句话,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,在这官场中,如果你做每件事,都想着回报,那跟许敬宗之流也没有区别,咱们能做一点是一点,但求无愧于心,至于那些荣华富贵,呵呵,还是不要太在意的好。”
郑善行点点头道:“言之有理。”
韩艺轻咳一声,道:“言归正传,漕运一事进行的怎么样”
郑善行也收起对于长孙延的情绪,道:“原本是进行的非常顺利,可是奴婢一事出来之后,又可能会生出许多波折来,因为在漕运改制的过程中,是需要用到奴婢的,不过,我不是在抱怨,我是非常支持的,我相信这也不是什么困难,如果能够改变奴婢制度,多付出一些努力,也是值得的。”
韩艺笑道:“你放心,这不会有什么问题的,很快,这场风波将会得到平息,只会有少数的人,对此心生怨念。”
郑善行哦了一声,道:“难道这背后还有着另外的含义”
韩艺点点头。
“是什么”
“高句丽。”
“高句丽”
郑善行当时就愣住,这事跟高句丽有什么关系。
韩艺便将此事的始末,告知了郑善行。
郑善行听后,立刻道:“此等机密,你为何要告诉我”
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主事,而这事里面却包含着一个非常大的阴谋,这要是透露出去,会引起非常大的负面影响的。
韩艺告诉他当然是相信他的人品,但这也只是其次,道:“因为我需要你的帮助。”
郑善行道:“在这事上面,我最多也就是能够捐助朝廷一些物资而已,其余得我哪里帮得上忙。”
“你可以的。”
韩艺笑了笑,道:“这个计划的关键,在于粮草,打仗是最耗费国力的,而如今国家正在高速发展中,如果消耗过多的国力,这将会阻碍国内的发展,那么唯一的办法,就是让一些人参与进来,来分担国库的压力,而高句丽所在的地区,离山东地区最近。”
郑善行道:“所以你想让我们山东士族带头,为朝廷分担粮草的压力。”
韩艺点点头,道:“但这不是捐助,朝廷也会给予他们回报的。”
“奴婢”
“还有资源和土地。”
郑善行道:“但是你不觉得这么做,非常残酷吗既然我大唐此次出兵是要要占领高句丽,那么那里的子民也将会是陛下的子民,正所谓,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自古明君,可都是采取宽厚的态度去对待这些人,倘若当时先帝也是如此对待东突厥的百姓,那你认为东突厥还会如今日这般安定吗而且,将来与其他国家开战,那么那里的百姓也一定会誓死抵抗我大唐的,此非明智之举。”
韩艺笑道:“这只是我们两个说说而已,朝廷当然不会这么做,朝廷还是会一如既往的以德服人,这一切只会由商人来做,朝廷只不过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。”
郑善行听着呆愣半晌,随即摇头道:“这真是我听过最为卑鄙的勾当。”
韩艺道:“你以前没有听过,那只是因为你没有身在朝中,记得当年先帝在讨论如何处理东突厥时,魏征就曾建议先帝将他们全部杀光。”
郑善行道:“所幸的是,先帝并没有采纳。”
“但那是出于魏征之口,你能说魏征卑鄙吗他是大唐的臣子,他当然得为大唐着想,中原在与东突厥的战争中,死伤多少人,这些人可都是我大唐的百姓,魏征这么做,只是不想咱们中原百姓再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,身为大唐百姓的你我,真心不能说他这番话有错。而比起东突厥而言,高句丽就更加反复无常,隋炀帝当初不就是上了他们的当,故此才会损失惨重,若是宽容对待他们,换来将会是更多中原百姓为此丧生,十万,二十万,这罪过,你可以负担得起么”
第1653章 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
郑善行哑然无语。
这打是肯定要打的,既然当初李世民说要继承这一笔笔与高句丽的血海深仇,那总得有一个了结。
你若不杀他,他就会杀你。
这是没有第三个选择的。
你保住了他们的子民,可能换来的就是你的亲人因此丧生,这真不是舍己为人,而是愚蠢,十分的愚蠢。
郑善行虽是君子,但是他也并不愚蠢,因为高句丽在他心中也确实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国家,说话经常不算数,你去打他,他就求饶,你一走,又开始蹦跶起来,这来回一趟,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,隋炀帝就是上了这个当,故此唐朝就吸取了隋朝的教训,不跟高句丽谈,反正你说什么我都不听,我只根据自身情况去判断,是否要去打你,于是问道:“那你需要我做什么”
韩艺笑道:“很简单,过一段时日,我会安排一系列宣传,去让山东士族主动将粮食拿出来,但是如果你们山东集团愿意从中游说的话,我相信这会事半功倍的,我可以向你保证,你们山东士族将会因此得利,而且,高句丽不平,山东士族始终面临着威胁,而这一回,我们将会采取一劳永逸的策略,务必做到永绝后患。”
地方上的那些地主士绅思想上还是比较守旧的,光凭元家与长安的商人的诱惑,韩艺觉得还是不稳,还得让郑善行他们去游说,告诉他们,这其中的确是有利可图的。
郑善行思忖半晌,点头道:“我答应你。”
当然,此事目前还没有到火候,而且是不能急的,如果太着急了,反而会引起大家的怀疑,韩艺做事向来就是从容淡定,有条不紊,严格遵从计划行事,其中一个点的突破,对于他而言,不会感到任何兴奋感的,只有真正成功之后,他才会有那种爽感,这是一个老千。
但是有些人已经迫不及待的在为此筹备了,这个人就是李绩。
军事学院的多媒体教室,今日迎来了不少贵客。
正是以李绩为首的大唐的军方代表,其中包括,李绩、契苾何力、阿史那弥射、高侃、庞同善、薛仁贵,等一干大将。
这马上就要出兵了,总得先将战略、战术给安排好,但是李治又没有开口,只能借军事学院掩盖一下,因为这些人都是军事学院的顾问,他们来这里开会也挺正常的。
“司空,还有谁没有来”
薛仁贵见李绩不做声,似乎在等什么人,但是他认为该到了都已经到了,于是好奇问道。
李绩淡淡道:“再等一会儿,还有一个人。”
他话音刚落,外面便进来一人,道:“启禀司空,韩尚书到了。”
“快快有请。”
过得片刻,韩艺便走了进来,朝着李绩以及在坐的将军抱拳一礼,但是脸上却是有些困惑,小心翼翼地问道:“司空,你今日叫我来是有何吩咐”
李绩笑道:“我请你来,是为了商议针对高句丽的作战计划。”
韩艺听得是连连摇头道:“这行军打仗之事,我可不擅长,你叫我来,我也帮不了什么忙。”心里又补充一句,我那边还很忙的,哪里有空跟你们商议这些事。
契苾何力也道:“可不是么,他就一介文官,又不会打仗,叫他来干嘛”
哇你也不用这么鄙视我吧韩艺顿时一脸的尴尬,但他确实不会打仗,他最怕得就是打仗,这刀剑无眼,上回在吐谷浑就被禄东赞那龟孙子吓得够呛,幸亏他怕死,早就有所准备,故此才能死里逃生。
李绩朝着契苾何力问道:“这打仗的粮草,你来负责吗”
契苾何力当即不做声了。
韩艺道:“粮草的事,只要陛下下了命令,我也一定会照办的,还请各位放心。”
李绩呵呵道:“来都来了,就别说这些了。”
“哦”
韩艺愣了愣,可心里总觉得有些怪怪的。
他只需要负责将粮草筹备好,交给军方,那就行了呀,什么作战计划,他又不太懂。
李绩又是朗声道:“相信各位也都知道,最近辽东地区有消息传来,高句丽、百济又与倭国勾结在一起,企图对抗我大唐,故此陛下已经下令,让我等一方面密切关注此事,一方面要未雨绸缪,防止事情有变。”
他不能说李治已经决定出兵,因为当时枢要会议的结果,是李治最终决定是慎重对待,而不是决定出兵,故此他也只能说有这个可能性,我们只是在未雨绸缪,但其实就是在商议真正作战计划。
契苾何力大咧咧道:“那倭人不就是一群猴子么,有何惧哉”
李绩瞥了眼契苾何力,问道:“你知道倭国在哪吗”
契苾何力摇摇头,道:“据说是在岛上。”
李绩道:“那你又凭什么这么说,咱们从未与倭国交过手,既然倭国敢来挑战我大唐,那我想他们一定有些手段,我们一定要慎重对待,倘若大意的话,那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。”
契苾何力尴尬一笑,不做声了,但是眼中却是不以为意。高侃等人也是如此,在他眼中,这倭国就还远不如高句丽,只不过它在岛上,没法去打它。
韩艺偷偷瞄了眼契苾何力,心里暗笑,你这个蠢货,要不将倭国的威胁无限扩大,那皇帝怎好意思说出兵,哪怕倭人是猴子,我们此时也一定要认为他们是孙猴子,这样咱们才有足够的理由出兵高句丽的。
李绩又道:“倭国是一个新得对手,但是高句丽对于咱们而言,那是再熟悉不过了,因此在此之前,我们要先总结上回出征未能成功的原因,这也是老夫今日找你们来的目的。”
其实在他看来,上回出征虽然收获巨大,重创了高句丽,消灭了不少高句丽的jūn_duì,但是没有达到目的,打一个小小的高句丽,都未成完成目标,这就是一种失败,只是他不能这么说,因为上回出征毕竟是李世民统帅的,李世民可以说失败,但是他作为臣子,是不能这么说。
契苾何力他们听得也都显得有些尴尬,没有拿下高句丽,对于他们而言,可以说是耻辱,打败过那么多强敌,偏偏没有征服高句丽。
李绩又道:“针对上回出兵高句丽,我大概总结了一下,有两个主要的原因,其一,就是过于大意,我们都以为高句丽不过是弹丸之国,我们大唐是全方面压制住它,足以万全制敌,故此在那场战役中,我们将过多的兵力放在攻城拔寨上面,以最稳妥的方式进攻,从而放弃我们最为擅长的战术,我唐军自建国以来,多半战争都是出奇制胜,而不是步步为营,稳扎稳打。
这正中了高句丽的下怀,高句丽建造那一座座城池的目的,不是要在某一点守住我们,而是要为了坚清壁野,拖延我们进攻的脚步,以待冬日的到来,到时便可不战而退,这以己之短攻敌之长,焉能取胜。
如果将来再出兵高句丽,我军一定吸取教训,决计不能再求那万全之策,我们要发挥我们唐军优势,想尽一切办法,攻击敌人最为薄弱的阵地,出奇制胜,城池能攻则攻,攻不下,亦不可久留,务必要做到速战速决。那高句丽本土作战,兵力虽然胜于我们,但是在战斗力却远不如我军,他们是不能与我们同时在三线或者四线作战的,我们要以凌厉的攻势,分散他们的兵力,然后逐一围歼。”
薛仁贵他们是纷纷点头,这其实就是唐军作为擅长的战术,因为唐朝远远没有汉隋那么多兵力,全国总共也就四五十万,还不到汉隋的一半,这出兵十万,就真的已经到了极限了,唐朝最多也就是出兵十万,而且也就是打高句丽,故此唐朝不能拿兵去堆的,只能增加机动性,灵活作战,采取大迂回,大包抄的战术。
当然,兵少的话,装备肯定也就精良,唐朝的武器、盔甲都是非常好的,尤其是在唐初的时候,故此要是唐军出兵十万,高句丽也出兵十万,那高句丽就没法玩,高句丽得拿几倍于唐军的兵力来抵抗,因为高句丽单兵作战没有唐朝强。宋朝兵是多,科技是发达,但是武器都是劣质产品,因为宋朝动辄百万大军,不可能人人装备都非常精良,别说盔甲,能有衣服穿就不错了,其实能够吃饱那些士兵就已经满意了,他们当兵也就是为了一口饭,这也是为什么唐朝在作战中,往往就几千人的突袭,然后直接取胜,就是精兵战略。
李绩又道:“其二,就是粮草运送,高句丽山地居多,道路狭隘,粮草难以运输,而且高句丽每每与我中原作战,都会采取坚清壁野的战术,如果我们稳扎稳打,这也许不是什么问题,但是如果我们要出奇制胜,关于粮草将会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难题,我们得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,否则的话,粮草若无法接济,一旦我们深入到腹地,这将会是一个非常危险的,甚至于重蹈隋军的覆辙,全军覆没。不知你们对此有何看法”
薛仁贵道:“在我唐朝早就制定的战略中,欲取高句丽,须得先联合新罗消灭百济,从而两面夹击高句丽,这样方能速战速决,也能缩短进攻的路程,可以减轻粮草的负担。”
李绩稍稍点头,